近期,通过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移动公司人工智能调研工作,我接触到了“九天”大模型的赋能千行百业应用案例,了解了中国移动上研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发展历程,听到了专家解读人工智能从“+AI”到“AI+”的转变,联想到智慧矿山建设的瓶颈,颇有感触。
自1956年,达特矛斯会议上约翰·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022年11月,ChatGPT自然语言大模型横空出世,进一步加速了人工智能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AI”与“AI+”的差别
在“+AI”阶段,人工智能仅仅是一项补充技术,被用于传统行业的既有业务流程和产品优化,以提升效率、减人增效为目标,都是在原有系统上+AI,AI成为传统系统的一个外挂。
而“AI+”则是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强调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即以怎样最有利于人工智能应用为出发点,重构传统生产体系。
在智慧矿山建设浪潮中,煤矿从大生产系统(如采掘、运输、通风、洗选等)到小生产环节(如清仓、喷浆、巡检、钻探等),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智能化系统,有的增加智能视频,有的增加智能联动,有的增加数据分析,有的增加调优控制,但煤矿生产还未发生本质性变化,让大家感到隔靴搔痒,效果不明显,也逐渐成为智慧矿山发展的瓶颈。
“AI+”带来的转变
在机械制造行业,随着机器人、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颠覆了传统机械生产。以三一重工18号工厂为例,2018年进行智能化全面改造,以泵送主体工艺优化为核心,“一切业务数字化”为基础,通过仿真调整产线布局,建设工业互联网管控平台,打通人机水电气消环安管各类数据,整合ERP、PLM、MOM、MES等生产管控系统,增加100多台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切割、分拣、焊接。同样的生产流程,泵车产量由400台/月提升到800台/月,工人由1300人降到800人,人均产值由650万元/年提升1100万元/年,钢材利用率由65%提升到76%,年节约永钢成本7亿元,并能节电8亿元左右。工信部数据显示,经过智能化改造,制造业研发周期缩短约20.7%、生产效率提升约34.8%、不良品率降低约27.4%、碳排放减少约21.2%,实实在在颠覆了行业。
“AI+”带来的思考
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作用。2024年,伴随大模型、物联网、大数据、5G、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得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现实世界,其准确性、效率、通用性、灵活性得到显著提升,主动学习才能争取主动。
要做好智慧矿山总设计师。公司是煤炭工程的总设计师,最能把握煤矿生产的整体系统,最了解各个系统间关联关系,也最具备从源头推进“AI+煤矿”,要转变以选一个号称“智能化的设备”就是做智能化的观念,从工艺底层做仿真优化,做到用数据说话,求真务实,才是真提效、真减人、真绿色的智慧矿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把握行业发展大势,共同推进智慧矿山的发展,打造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化中心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