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正处于“想发力却找不准方向、有技术却难落地”的关键瓶颈期,核心症结在于科技创新人员对煤矿生产现场的认知空白——不熟悉井下作业流程、不了解生产环节堵点、不清楚企业实际诉求,导致科技创新成果与煤矿生产需求脱节。
一、科技创新面临的现实困窘
(一)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两张皮”
科技创新人员多聚焦于理论研究、技术优化,缺乏对煤矿生产现场的直观认知:部分研发的智能化设备因未考虑井下空间限制、地质条件差异,到场后无法适配安装;设计的生产流程优化方案因忽略一线操作习惯、班组协作模式,落地时难以推行;甚至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的情况,研发成果虽有技术突破,但无法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效率提升、成本控制等核心诉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资源浪费严重。
(二)需求识别精准度严重不足
由于未深入生产一线,科技创新人员对煤矿需求的了解多依赖“二手信息”(如企业书面报告、行业会议资料),无法捕捉隐性痛点:例如不清楚某矿“综采工作面支架移架速度慢”的核心原因是地质裂隙导致的顶板压力不均,还是液压系统匹配度问题;不了解煤矿“智能化改造后运维成本上升”的具体矛盾点是设备兼容性差,还是人员操作能力跟不上,导致科技创新需求研判偏差,研发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错位。
(三)科技人员能力体系存在短板
现有科技创新团队以“技术型、设计型”人才为主,缺乏“懂生产、懂现场、懂需求”的复合型能力:多数人员未参与过煤矿井下作业,对采煤、掘进、运输、通风等核心环节的操作流程、风险点、优化空间缺乏感知;在与煤矿企业沟通时,无法精准理解对方的“行业术语”“现场诉求”,甚至出现“企业说的是生产痛点,我们回应的是技术参数”的沟通壁垒,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对接。
二、破解困窘的核心对策:锚定生产一线找需求
(一)建立“常态化+精准化”煤炭生产企业需求调研机制
1、组建专项调研团队:由科技创新部门牵头,联合设计、市场、运维等部门骨干,成立“煤矿生产需求调研小组”,每组配备1-2名有煤矿现场工作经验的顾问(可外聘或从合作企业借调),确保调研能“听懂、看清、问透”。
2、明确调研频次与范围:对公司重点合作的煤炭企业(至少中煤下属矿井),每季度开展1次现场调研;对新拓展或有特殊需求的企业,按需开展“点对点”专项调研,全年覆盖企业数量不低于合作总数的80%。
3、聚焦核心调研内容:围绕煤矿生产“安全、效率、成本”三大核心诉求,重点调研:井下高风险环节(如顶板管理、瓦斯治理、水害预防)的技术痛点、生产流程中的效率瓶颈(如设备故障率、支护作业耗时)、降本增效的现实需求(如节能设备、轻量化设计)、政策新规(如智能化矿山建设标准)下的适配需求,形成《煤矿生产需求调研台账》,动态更新并同步至科技创新团队。
(二)推行“驻场服务+深度参与”科技人员一线实践模式
1、制定驻场人员选派计划:每年从科技创新团队中选派1-2的核心人员(含青年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须有3~5年以上工作经验),赴合作煤炭企业开展3-6个月的驻场服务,优先派驻研发方向与煤矿需求匹配度高的人员(如智能化装备研发人员驻智能化矿井、绿色开采技术人员驻生态治理重点矿井)。
2、明确驻场核心职责:驻场人员需深度融入煤矿生产体系,参与日常生产例会、井下现场巡查、技术问题研讨,协助解决现场小问题(如设备调试、流程优化建议),同时记录“一手需求”——包括一线工人的操作反馈、管理人员的成本焦虑、技术负责人的升级诉求,每日形成《驻场工作日志》,每周向公司提交《需求分析简报》。
3、建立“驻场-研发”联动机制:驻场人员作为“需求传递纽带”,需实时对接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对调研中发现的紧急或关键需求(如某矿突发设备适配问题),24小时内反馈并推动启动“应急研发响应”;对中长期需求(如智能化工作面升级方案),协助组织“煤矿-公司”技术对接会,邀请煤矿技术负责人参与公司研发方案讨论,确保研发方向不偏离生产实际。
三、保障政策:为“一线找需求”提供制度支撑
1、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针对调研、驻场工作,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调研工作以“需求台账完整性、企业认可度”为核心,驻场工作以“日志质量、需求传递效率、问题解决成效”为核心,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不合格者需重新参与调研或驻场,直至达标。
2、保障驻场人员权益:为驻场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如统一安排住宿、购买人身意外险),协调煤矿企业提供安全培训与防护装备;驻场期间,公司定期慰问并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如家庭事务协调、职业发展困惑),避免人员因“后顾之忧”影响驻场效果;同时,将驻场经历纳入员工培训档案,作为后续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科技创新的根基在实践,价值在应用。解决公司科技创新人员“不懂煤矿生产”的问题,核心是让科技创新“扎进”生产一线——通过调研摸清需求、通过驻场感知痛点、通过政策保障动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公司的科技创新真正“贴合煤矿需求、服务生产实际”,既提升煤矿企业的获得感,也增强公司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为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煤矿设计+科技创新”双核心优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