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 大家论坛
应用示范科研项目现场精益管理 | 赋能技术转化与价值创造的实践探索
日期:2025-09-19  

在应用示范科研项目的现场管理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此类项目不仅是技术集成与验证的关键环节,更是多方协同、价值共创的重要枢纽。面对新技术高变数、装备高度集成、工况复杂适配等挑战,以及煤矿生产与示范目标之间的统筹需求,我们以精益管理思维贯穿始终,着力打通“技术-现场-效益”的转化路径。围绕现场管理实践,从六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经验,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一、前置保障:构建“人—机—料”协同机制,夯实实施基础

应用示范科研项目技术系统高度集成、现场不确定因素多,必须将管理关口前移,强化风险预控。人员前置实战参与是提升现场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改变以往“厂家调试、矿方接收”的被动模式,在联调阶段就组织矿方操作班组长、机电维修骨干全程参与,与研发工程师共同安装接线、调试参数、排查故障。这些一线人员长期积累的井下实战经验能够有效反馈到调试过程中,提出的操作界面优化、防护结构加强、检修空间预留等建议,极大提升了设备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

应用示范科研项目的设备涉及多家外部合作单位且多为新研制型号,其专用配件、特殊工具在矿井常规库存中并不具备。我们着力构建长效的备件与专用工具保障机制,项目前期即联合合作单位制定矿级必备备件清单,重点储备长周期、易损关键部件。专用调试及诊断工具同步配置到位,并提前培训维修人员熟练掌握。这一备件保障体系,有效避免因单点部件失效导致系统停机,切实保障井下连续生产。

二、价值共鸣:坚持生产导向,筑牢科研示范与煤矿共赢协同基石

在煤矿推动应用示范科研项目,关键在于建立一套以生产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与协同机制。煤矿根本任务是安全、高效地出煤,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保障和提升这一核心价值来展开。为确保正常生产绝对时间,我们严格执行"生产间隙"精准调试机制,所有需要停机进行的系统性调试都严格限定在每日检修班时间内完成,生产班正常掘进时我们的系统主要在后台进行数据采集和验证。建立极速响应机制,对于现场出现的任何设备问题,保障团队必须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以“不影响生产”为第一要务,用实际行动证明科研团队是来“保驾护航”而非“添乱增负”的,以此逐步积累信任资本。与矿方共同成立"联合技术攻关小组",针对现场暴露出的具体技术问题进行快速迭代优化,同时为矿方培养懂原理、会维护、能优化的智能化人才队伍。通过这些具体可执行的机制,我们将应用示范科研项目从"额外任务"转变为矿井提质增效的"内在组成部分",最终实现了科研价值落地与煤矿效益提升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赢。

三、刚柔并济:运用“匪气+和气”管理艺术,激活合作效能

如何有效管理多家外部合作单位,形成协同作战合力,是确保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所在。面对技术背景各异、企业文化不同的合作方,简单粗放或一味迁就的管理方式都难以奏效,必须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既要展现管理上的"匪气",守住底线不容挑战,又要保持沟通中的"和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坚持以"服务协同"凝聚信任。主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为合作单位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统筹协调井下作业时间与空间,提前准备好调试所需的资料,及时传达矿方需求和生产计划变化,“躬身入局”共同商议技术难题解决方案,营造“共同作战”的氛围。同时,我们以"标准刚性"守住质量安全底线。结合以往项目现场管理经验,针对人员管理、工作安排、设备临时管理、会议管理等核心要素,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作为合同的额外附件。在执行过程中,坚持原则不动摇,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按照合同条款及额外附加的《项目实施管理协议》、《实施安全管理协议》严格进行考核。

真正有效的合作管理,是既要有人性化的温度来凝聚合力,又要有制度化的原则来保障执行。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艺术,不仅确保了项目质量和进度,更赢得了合作单位的尊重与信任,为后续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实现了各方共赢的发展目标。

四、敏捷响应:践行“事不过夜”铁律,构建现场问题闭环管理机制

面对现场问题存在的突发性、连锁性这一项目管理重大考验,我们建立高效的“问题分级-即时响应-跟踪闭环”机制,全面践行“事不过夜”的工作原则,确保问题得到快速有效解决,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建立及动态更新整改问题重点督办台账,形成标准化的问题分级机制。根据问题对生产、安全、质量、进度的影响程度,将问题划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红色问题指可能造成掘进停产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紧急情况,要求立即响应、现场处置;黄色问题指存在质量隐患的重要问题,要求当天制定方案、当班解决;绿色问题指一般性技术或操作问题,要求不过夜完成整改。在问题闭环管理方面,我们推行"问题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的管理模式。定期对照问题清单逐一销号,对新发现问题及时增补入库。所有问题都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实现全程跟踪督办。

五、精准施策:辩证响应业主需求,实现“科学落实+价值对齐”

如何科学有效地响应和处理业主方提出的各类需求,是关乎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我们始终坚持“专业判断+价值共赢”的工作原则,通过建立系统化的需求管理机制,既充分尊重业主意见,又保持专业定力,确保项目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建立了科学的需求分层解析与响应机制,每当接收到业主方提出的需求或意见时,深入剖析诉求背后的真实关切。为此,将需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合理且急需的,立即纳入实施计划;第二类是合理但需统筹安排的,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第三类是超出范围或暂不具备条件的,做好专业解释和沟通工作。

对于合理需求的响应,我们坚持"快速高效、闭环验证"的原则。对于暂时无法满足或不合理的需求,我们坚持"数据说话、风险透明"的沟通策略。通过这种精准施策的需求管理方式,我们既避免了盲目顺从带来的项目风险,又防止了简单拒绝造成的合作隔阂。真正实现了在坚持专业底线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业主的合理需求,形成了价值共创、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六、效能驱动:以周月例会为抓手打造项目推进新引擎

周月度例会绝非“进度汇报会”,而是统筹资源、解决问题、优化计划的重要管理中枢。通过构建“周聚焦执行+月聚焦战略”的例会体系,实现了项目推进的闭环管理,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周例会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组织各参与方汇报进度、同步问题,现场敲定解决方案并明确跟踪责任人,杜绝“议而不决”;月度例会则以“复盘优化”为重点,总结分析项目整体进展、共性瓶颈问题和技术衔接卡点,及时调整下月计划,并对各单位履约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形成“计划-执行-复盘-优化”的闭环。此外,为了提升例会效能,会前提前发布“议题清单+数据报表”,避免无效讨论;会后24小时内出具详细的会议纪要,明确任务清单与时间节点,通过“台账跟踪”确保落地。

结语

纵观整个实践过程,应用示范科研项目的现场管理,本质是一场“精益思维+协同能力+技术认知”的综合考验。其核心启示在于:现场管理不仅要“管过程”,更要“谋全局”——以事前保障降低风险,以协同机制凝聚合力,以敏捷响应化解难题,最终实现“技术成功示范、矿方效益提升、管理模式沉淀”的多重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场管理范式,助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